【因為不安而追求 #無條件的愛—真有 #靈魂伴侶 嗎?】
⠀⠀⠀⠀
在我的經驗裡,與個案或身邊的人,討論關於愛情的話題時,我發現,許多人其實都有一個期待:
⠀⠀⠀⠀
「我想要有一個全心全意理解接納我、包容我、愛我的人。」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記得在我一二十歲時,我也有這樣的期待著。開始談戀愛時,會以為自己遇到的是這樣的人,於是奮不顧身地踏進戀愛;但交往一陣子後,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樣子時,那種失望、生氣、難過……讓我覺得挫敗而沮喪。
⠀⠀⠀⠀
「是我不夠好嗎?是對方不是那個『對的人』嗎?還是說,這世界上,根本沒有這樣的人?」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而,我後來發現,這種追求「無條件的愛」的期待,就像找尋自己理想中的母愛那樣。或許,我們在過往經驗中,都有一些遺憾,使得我們對於「愛」有一些理想;又或者,我們很幸運地,真的曾被自己的父母這樣愛過……
⠀⠀⠀⠀⠀⠀⠀
但如果我們過度理想化,誤以為不是這樣「無條件的愛」就不是愛,看不清「戀人就是戀人,不是我們心中想要的父母」時,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「全有全無」的思考中:過度理想化/醜化對方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這種「全有全無」的思考,可能讓我們在踏入戀愛時,習慣性地過於理想化對方;而也容易讓我們,在愛情中遇到挫敗時,過度失望、甚至醜化對方、醜化自己。
⠀⠀⠀⠀
然後,我們可能會因此放棄現在這段關係,再次去尋找一個「符合自己理想的人」,繼續經歷著:一開始理想化對方、覺得對方是那個「對的人」;而後因為對方讓自己有些地方失望、不夠滿足自己的需求,因而覺得 #幻想破滅的過程。
⠀⠀⠀⠀
於是,我們繼續對「現實」失望,繼續尋找著自己內心的「靈魂伴侶」。「靈魂伴侶」,就成為是一個「偶像」般,遙不可及,但因為有這個「理想」,讓我們對現實失望之餘,還有個可以期待、寄託的對象。
⠀⠀⠀⠀
但問題是,真的有「能夠全心全意理解接納我、包容我、愛我的人」的靈魂伴侶存在嗎?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這時,我想要問書前的你兩個問題:
⠀⠀⠀⠀
「你覺得,你是否可以這樣對待另一個人?不論何時,都理解、接納對方,最為重視對方的需求、尊重對方的感受?」
⠀⠀⠀⠀
以及—
⠀⠀⠀⠀
「你是否可以這樣對待自己?不論何時,都理解、接納自己,最為重視自己的需求、尊重自己的感受?」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面對第一個問題,大部分的人,回答是「不能」。
⠀⠀⠀⠀
因為我們也都有自己的需求、自己的困難;有時候,我們沒辦法回應對方的需要,並不代表我們不愛對方,而是因為:現在的我們是有困難的,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而第二個問題,回答「不能」的人可能更多了。
⠀⠀⠀⠀
因為有時,我們對自己是殘忍的,我們不擅長理解自己,也可能時常否定、懷疑自己的感受;當我們遇到挫折時,我們對自己,可能會比任何人都罵得兇。
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
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,我們可能就會發現:我們並不擅長善待自己,也可能因為害怕受傷,而對他人有所保留。
⠀⠀⠀⠀
但是,我們卻期待有一個人,可以對我們做我們 #做不到 的事。
⠀⠀⠀⠀
這樣,是不是有一些不合理呢?
⠀⠀⠀⠀
--本文摘自《 #關係黑洞》: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,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?
(連結可參考留言)
#關係黑洞 #過度努力 #周慕姿 #無條件的愛